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 编程资料编程资料

Linux内核模块编写详解_LINUX_操作系统_

2024-01-20 126人已围观

简介 Linux内核模块编写详解_LINUX_操作系统_

内核编程常常看起来像是黑魔法,而在亚瑟 C 克拉克的眼中,它八成就是了。Linux内核和它的用户空间是大不相同的:抛开漫不经心,你必须小心翼翼,因为你编程中的一个bug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。浮点运算做起来可不容易,堆栈固定而狭小,而你写的代码总是异步的,因此你需要想想并发会导致什么。而除了所有这一切之外,Linux内核只是一个很大的、很复杂的C程序,它对每个人开放,任何人都去读它、学习它并改进它,而你也可以是其中之一。


学习内核编程的最简单的方式也许就是写个内核模块:一段可以动态加载进内核的代码。模块所能做的事是有限的——例如,他们不能在类似进程描述符这样的公共数据结构中增减字段(LCTT译注:可能会破坏整个内核及系统的功能)。但是,在其它方面,他们是成熟的内核级的代码,可以在需要时随时编译进内核(这样就可以摒弃所有的限制了)。完全可以在Linux源代码树以外来开发并编译一个模块(这并不奇怪,它称为树外开发),如果你只是想稍微玩玩,而并不想提交修改以包含到主线内核中去,这样的方式是很方便的。

在本教程中,我们将开发一个简单的内核模块用以创建一个/dev/reverse设备。写入该设备的字符串将以相反字序的方式读回(“Hello World”读成“World Hello”)。这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程序员面试难题,当你利用自己的能力在内核级别实现这个功能时,可以使你得到一些加分。在开始前,有一句忠告:你的模块中的一个bug就会导致系统崩溃(虽然可能性不大,但还是有可能的)和数据丢失。在开始前,请确保你已经将重要数据备份,或者,采用一种更好的方式,在虚拟机中进行试验。

尽可能不要用root身份

默认情况下,/dev/reverse只有root可以使用,因此你只能使用sudo来运行你的测试程序。要解决该限制,可以创建一个包含以下内容的/lib/udev/rules.d/99-reverse.rules文件:

SUBSYSTEM=="misc", KERNEL=="reverse", MODE="0666"
别忘了重新插入模块。让非root用户访问设备节点往往不是一个好主意,但是在开发其间却是十分有用的。这并不是说以root身份运行二进制测试文件也不是个好主意。
模块的构造

由于大多数的Linux内核模块是用C写的(除了底层的特定于体系结构的部分),所以推荐你将你的模块以单一文件形式保存(例如,reverse.c)。我们已经把完整的源代码放在GitHub上——这里我们将看其中的一些片段。开始时,我们先要包含一些常见的文件头,并用预定义的宏来描述模块:

这里一切都直接明了,除了MODULE_LICENSE():它不仅仅是一个标记。内核坚定地支持GPL兼容代码,因此如果你把许可证设置为其它非GPL兼容的(如,“Proprietary”[专利]),某些特定的内核功能将在你的模块中不可用。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#include   
  2. #include   
  3. #include   
  4. MODULE_LICENSE("GPL");   
  5. MODULE_AUTHOR("Valentine Sinitsyn ");   
  6. MODULE_DESCRIPTION("In-kernel phrase reverser");   

什么时候不该写内核模块

内核编程很有趣,但是在现实项目中写(尤其是调试)内核代码要求特定的技巧。通常来讲,在没有其它方式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时,你才应该在内核级别解决它。以下情形中,可能你在用户空间中解决它更好:

你要开发一个USB驱动 —— 请查看libusb。
你要开发一个文件系统 —— 试试FUSE。
你在扩展Netfilter —— 那么libnetfilter_queue对你有所帮助。
通常,内核里面代码的性能会更好,但是对于许多项目而言,这点性能丢失并不严重。
由于内核编程总是异步的,没有一个main()函数来让Linux顺序执行你的模块。取而代之的是,你要为各种事件提供回调函数,像这个: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static int __init reverse_init(void)   
  2. {   
  3.     printk(KERN_INFO "reverse device has been registered\n");   
  4.     return 0;   
  5. }   
  6. static void __exit reverse_exit(void)   
  7. {   
  8.     printk(KERN_INFO "reverse device has been unregistered\n");   
  9. }   
  10. module_init(reverse_init);   
  11. module_exit(reverse_exit);  

这里,我们定义的函数被称为模块的插入和删除。只有第一个的插入函数是必要的。目前,它们只是打印消息到内核环缓冲区(可以在用户空间通过dmesg命令访问);KERN_INFO是日志级别(注意,没有逗号)。__init和__exit是属性 —— 联结到函数(或者变量)的元数据片。属性在用户空间的C代码中是很罕见的,但是内核中却很普遍。所有标记为__init的,会在初始化后释放内存以供重用(还记得那条过去内核的那条“Freeing unused kernel memory…[释放未使用的内核内存……]”信息吗?)。__exit表明,当代码被静态构建进内核时,该函数可以安全地优化了,不需要清理收尾。最后,module_init()和module_exit()这两个宏将reverse_init()和reverse_exit()函数设置成为我们模块的生命周期回调函数。实际的函数名称并不重要,你可以称它们为init()和exit(),或者start()和stop(),你想叫什么就叫什么吧。他们都是静态声明,你在外部模块是看不到的。事实上,内核中的任何函数都是不可见的,除非明确地被导出。然而,在内核程序员中,给你的函数加上模块名前缀是约定俗成的。

这些都是些基本概念 – 让我们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吧。模块可以接收参数,就像这样:

# modprobe foo bar=1

modinfo命令显示了模块接受的所有参数,而这些也可以在/sys/module//parameters下作为文件使用。我们的模块需要一个缓冲区来存储参数 —— 让我们把这大小设置为用户可配置。在MODULE_DESCRIPTION()下添加如下三行: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static unsigned long buffer_size = 8192;   
  2. module_param(buffer_size, ulong, (S_IRUSR | S_IRGRP | S_IROTH));   
  3. MODULE_PARM_DESC(buffer_size, "Internal buffer size");  

这儿,我们定义了一个变量来存储该值,封装成一个参数,并通过sysfs来让所有人可读。这个参数的描述(最后一行)出现在modinfo的输出中。

由于用户可以直接设置buffer_size,我们需要在reverse_init()来清除无效取值。你总该检查来自内核之外的数据 —— 如果你不这么做,你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内核异常或安全漏洞之中。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static int __init reverse_init()   
  2. {   
  3.     if (!buffer_size)   
  4.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-1;   
  5.     printk(KERN_INFO   
  6.         "reverse device has been registered, buffer size is %lu bytes\n",   
  7.         buffer_size);   
  8.     return 0;   
  9. }  

来自模块初始化函数的非0返回值意味着模块执行失败。

导航

但你开发模块时,Linux内核就是你所需一切的源头。然而,它相当大,你可能在查找你所要的内容时会有困难。幸运的是,在庞大的代码库面前,有许多工具使这个过程变得简单。首先,是Cscope —— 在终端中运行的一个比较经典的工具。你所要做的,就是在内核源代码的顶级目录中运行make cscope && cscope。Cscope和Vim以及Emacs整合得很好,因此你可以在你最喜爱的编辑器中使用它。

如果基于终端的工具不是你的最爱,那么就访问http://lxr.free-electrons.com吧。它是一个基于web的内核导航工具,即使它的功能没有Cscope来得多(例如,你不能方便地找到函数的用法),但它仍然提供了足够多的快速查询功能。
现在是时候来编译模块了。你需要你正在运行的内核版本头文件(linux-headers,或者等同的软件包)和build-essential(或者类似的包)。接下来,该创建一个标准的Makefile模板: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obj-m += reverse.o   
  2. all:   
  3.     make -C /lib/modules/$(shell uname -r)/build M=$(PWD) modules   
  4. clean:   
  5.     make -C /lib/modules/$(shell uname -r)/build M=$(PWD) clean  

现在,调用make来构建你的第一个模块。如果你输入的都正确,在当前目录内会找到reverse.ko文件。使用sudo insmod reverse.ko插入内核模块,然后运行如下命令: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$ dmesg | tail -1   
  2. [ 5905.042081] reverse device has been registered, buffer size is 8192 bytes  

恭喜了!然而,目前这一行还只是假象而已 —— 还没有设备节点呢。让我们来搞定它。

混杂设备

在Linux中,有一种特殊的字符设备类型,叫做“混杂设备”(或者简称为“misc”)。它是专为单一接入点的小型设备驱动而设计的,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。所有混杂设备共享同一个主设备号(10),因此一个驱动(drivers/char/misc.c)就可以查看它们所有设备了,而这些设备用次设备号来区分。从其他意义来说,它们只是普通字符设备。

要为该设备注册一个次设备号(以及一个接入点),你需要声明struct misc_device,填上所有字段(注意语法),然后使用指向该结构的指针作为参数来调用misc_register()。为此,你也需要包含linux/miscdevice.h头文件: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static struct miscdevice reverse_misc_device = {   
  2.     .minor = MISC_DYNAMIC_MINOR,   
  3.     .name = "reverse",   
  4.     .fops = &reverse_fops   
  5. };   
  6. static int __init reverse_init()   
  7. {   
  8.     ...   
  9.     misc_register(&reverse_misc_device);   
  10.     printk(KERN_INFO ...   
  11. }   
  12.   

这儿,我们为名为“reverse”的设备请求一个第一个可用的(动态的)次设备号;省略号表明我们之前已经见过的省略的代码。别忘了在模块卸下后注销掉该设备。

bash/shell Code复制内容到剪贴板
  1. static void __exit reverse_exit(void)   
  2. {   
  3.     misc_deregister(&reverse_misc_device);   
  4.     ...   
  5. }   
  6.   

‘fops’字段存储了一个指针,指向一个file_operations结构(在Linux/fs.h中声明),而这正是我们模块的接入点。reverse_fops定义如下:

<

-六神源码网